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蒋佩蓉

我们夫妇如何看待“名校情怀”


最近又在跟一些妈妈们谈论要不要冲刺重点学校而让孩子恶补奥数这个话题。我又记得前几年我回国巡讲的时候被提问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是如何应对名校情怀的时候,我以《放弃“精英教育”,这对高知父母如何“逆潮流”育儿?》这个采访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意识到了上周发布的文章直接跳到新东方文章的链接,没有我想分享的视频。今天我再式发一下。请先看完视频以后再点击新东方家庭教育的文章,阅读我的分析。


我的回答:

有几个研究与我们的讨论有关,它们在我从美国上传的这个视频里:


我相信这个视频里面的两个调查能给你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视频里的讲员是多本畅销书的作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很多家长可能看过他写的《异类》这本书。在视频里,他也提到了他写的另外一本畅销书《逆转》(David and Goliath)。讲员开玩笑的说他有精英制度认知障碍 (Elite Institution Cognitive Disorder)。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通病。希望我们在养育孩子这方面能过脱离或超越精英制度认知障碍,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最高的次序上。


我在 2016 年在新东方家庭教育直播课堂上面回答的一个问题可以点击这里:《精英教育这条路,我们要去挤吗?》。


文章对视频内容总结的三个重点,有人提问,和我的回答:

1. 哈佛排名最后1/3的学生们的SAT分数,比这个三本大学排名前1/3的学生们的分数要高,但是这些哈佛的学生们却被淘汰,没有拿到他们的理工科文凭,只好改了主修系。 有人会问:哈佛主修系的含金量和三本的理工科文凭如何相比呢?

其实所有本科大学的主修课程都一样。主要是拿成绩的时候往往都是用班级平均分数去计算的,所以哈佛班级中最后一名的能力实际上可能会比三本大学的前几名要强,但是他很可能因为在班上的排名而得到最低成绩,甚至不及格。而三本大学平均成绩以上的同学们都会拿 A & B。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就会慢慢增强或减弱。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那些哈佛底层的学生们就会自我淘汰或者换系了。

2. 大学中排名前5%的教授出版的论文量都一样,无论他在哈佛,还是在三本或四本大学。有人会问:论文总量的多少就代表教授的成功吗,这个调查是基于相同的SCI指数吗?因为就国内论文而言,我的了解是——很多比较水的论文发表量,和SCI超过5分的论文发表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论文量应该都是根据相同的SCI指数做出的统计,这是一个 UCLA 教授所做的调查。论文量是工作量,也是获得资源的一个标准。论文发的越多,无论质量如何,都表示你一直在做事,并产生成果。 还有一万小时规则,发的论文越多越熟练,越容易让政府机构关注,申请公费的时候越容易说服人。反之也是如此,这是一种良性或者恶性循环。大家都愿意投资自己社区或大学里最顶尖的人才,回避投资挣扎在最底层的人,所以每个大学的大环境中,都会有资源在寻找值得投资的人,即使是三本大学里面,只要是顶尖的人,就能获取资源。相反的,在哈佛大学的无名教授也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关注和长期的资源。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问题。

欢迎关注与转发:





7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