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在2010年7月8日在我的博客分享的文章,今天搬过来这里重新发布。让我们做父母的以身作则,陪伴孩子们一起迎接逆风,肩并肩的做困难的事!
当我跟先生在美国一个机场看到这张大照片的时候,我们立刻把它购买下来了。到今天,这张照片跟着我们十几年了,无论我们搬家到哪里,我们都会把它挂在客厅墙上。因为先生在大学学习的是航空工程系,专门研究气流动力 (air dynamics),而我研究的是液体动力 (fluid dynamics),我们一看到图片就明白了,立刻感叹地说,一定要购买到家里,因为它太有代表性了!也可以说,我们林家的价值观就通过这张照片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这个照片的名字叫做 "Against the Wind",即逆风而飞。一只鸟要在风的前面飞,风就会在后面推着它,它就可以飞得更快,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运气”。如果鸟逆风而飞,它会飞得非常费劲,但是,风会把它推得很高,让它能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人通常喜欢平顺而避免风雨,因为有风雨的日子我们会很费劲,也不舒服。但是,这张照片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不要惧怕,而要勇于面对,虽然不好飞,但是我们能够因此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如果我们一辈子都在逃避风雨,那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有远见、有深度、逆风翱翔的“雄鹰”,而只是一只停留在地上跟其他的小鸡斤斤计较地争取范围很小的、有限的资源的“小鸡”。
前一阵子,一个南方媒体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要购买一百多本《下一代的竞争力》。她打算送给周围的家长。因为最近中考成绩出来了,不少孩子因为差了几分而跳楼自杀的事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她觉得这些孩子逆商太差了,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她们那里教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逆商。我自己的孩子用了什么妙招?这时,我愣了,因为我们没有教孩子逆商的“招”。家长们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机器,想用这个招那个招来“搞定”他。我想了好久,我认为我们孩子的逆商真是不错,他们也经历过了很多其他孩子没有经历过的逆境,可是我们没有特意的去培养他们的逆商啊!
那逆商是怎么来的呢?我认为是传递下去的。作为家长,我们是逆风而飞,还是躲避风险,经常劝孩子们选择不需要冒险的路?我们是经历逆境而成长,还是喜欢停留在安全的地上?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对他们的信心与鼓励,还是无比的焦虑?我们想成为孩子们的英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讲给他们听,来激励他们?我回想起跟先生做的一连串与众不同的选择与冒险,也常常跟孩子们分享这些故事。刚从大学毕业以后的暑假,我们决定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马上去找工作或申请读研究生,而是分开去寻找与众不同的体验:他去了约旦,整个暑假在巴勒斯坦的难民营里面跟难民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历史,个人故事,和面对的挑战。而我去了伊斯坦布尔,在那里的伊朗人的难民区学习,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逃出心爱的家乡,流浪到一个排斥他们的地方。我们两个人都认为那个暑假是我们人生价值观的转折点,因为在不同的难民营的体验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这一生想要追求什么。结婚以后,我们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决定,都是需要面对亲戚朋友的反对,或是听着别人的讥笑。有些风险比较小,比如两个孩子还小的时候,为了跟一群爱好登山的朋友一起去喜马来亚山区进行两周的登山,我们特意锻炼了6个月。其他的风险比较大,比如在非典刚结束的紧张期间,我们离开美国安逸的生活而回到中国,比如帮助孩子决定从国际学校走进国内学校,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能理解孩子们做的很多选择。比如,凯文选择去军训而不因为自己的美国国籍逃避军训。比如,孩子们选择一个不是全市最好的学校。比如,他们要求进重点学校的实验班挑战自己,而不待在比较舒服的国际部。比如,策划高中毕业以后不马上去上大学,而是花一年的“空挡年”来为自己的发展和兴趣做一些挖掘与努力。
特蕾莎修女说:时时刻刻传好消息,只有最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语言 (Preach the Good News at all times. Use words only when necessary)。教导孩子也是一样:时时刻刻身体力行,只有最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语言。孩子们不需要我们时刻的唠叨,而是我们行动的激励。逆商是如何培养的?就像所有其他值得培养的品格一样 —— 都是从家长身上传递的。
欢迎分享并转发:
Comments